- 刘颖;姜雪岩;魏洪涛;冯明溪;李艳;
为了应对国际石油市场波动与能源安全挑战,我国持续推进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已完成以地面储罐和水封石洞储油为主的前两期工程,第三期正在筹建,并提出通过盐穴方式建立大规模储油库。储油罐、盐穴、水封石洞等储油方式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存在储存容量受限、安全性及成本等问题,而枯竭油气藏改建储油库凭借其超大储存空间(可达盐穴的7倍)、地质稳定性及基础设施复用性,成为重要突破口。国外研究机构通过岩心驱替实验与多尺度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数值模拟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导致高渗透通道绕流问题,但通过优化注采井网和注水速度调控,长期回采率可稳定在80%以上。国内大庆油田通过一维岩心实验模拟水驱油过程,发现二次水驱阶段原油回采率降至42%,证实岩心润湿性由强水湿向弱油湿转变会显著降低采收率。中国东部地区枯竭油气藏分布广泛,具备优越的地质条件和完善的油田基础设施,为规模化储油库建设提供了基础。建议优先筛选低裂缝密度、高孔渗砂岩储层,借鉴国外三维背斜模型与动态润湿性监测技术,优化注采参数,并评估经济性。该技术可盘活闲置油气藏,提升战略储备容量30%以上,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高效、低成本解决方案。
2025年08期 v.30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罗福帅;
水力压裂技术通过形成人工裂缝提升非常规油气产能,而支撑剂在裂缝中的运移沉降直接影响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而影响增产效果。学者们对单一裂缝内支撑剂的运移规律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复杂裂缝的分支裂缝中支撑剂的分布规律研究还不够深入。支撑剂类型可分为传统支撑剂和新型支撑剂,研究方式分为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参数包括注入流速、压裂液黏度、分支缝位置、分支缝与主裂缝夹角、壁面粗糙度以及支撑剂粒径、浓度、密度、形状和不同粒径组合等。单一裂缝研究表明,脉冲加砂、气悬浮支撑剂与超低密度支撑剂能显著提升支撑剂铺置的均匀性和裂缝导流能力;复杂裂缝研究表明,注入流速、分支缝位置和夹角、裂缝粗糙度等对支撑剂分布有明显影响。CFD-DEM耦合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颗粒-流体-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在复杂裂缝中表现出较强适应性。现有研究多基于光滑裂缝与球形支撑剂,缺乏对真实裂缝粗糙度、流体泄漏及非球形支撑剂的深入探讨。未来需构建更贴合现场情况的实验平台,完善裂缝结构与支撑剂形态的模拟精度,使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更加可靠。
2025年08期 v.30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 张郁哲;
对于致密、低渗储层,由于天然产能较低,大部分井需要采取水力压裂、多层合采等措施进行增产,因而对于多层合采压裂井的压力动态特征以及产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利用数学归纳方法,得到了压力解在拟稳态阶段的近似解,并利用有限元、数值反演等方法,建立并求解了定产条件下多层合采压裂井的渗流数学模型半解析解。绘制Blasingame产量递减图版,进行实例分析。研究表明:在人工裂缝导流能力较大时(F_(CD)>0.1),改变多层合采压裂井各层的表皮系数、泄油气半径、层间储容比、层间流动系数等参数,拟稳态压力近似解对于实际模型进入拟稳态阶段后的压力特征曲线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利用该公式可对多层合采井现代产量递减方法的物质平衡拟时间形式进行改进,对于多层压裂井的试井解释及产量递减分析具有一定意义。
2025年08期 v.30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梁国良;曹瑞波;樊宇;刘国超;王立辉;魏长清;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某区块属于典型低渗透高温油藏,由于储层岩性复杂,层间非均质性强,主力层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常规水驱调整措施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为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需要探索低渗透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选择5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分别开展理化性能、溶液性能和注入能力等指标评价。结果表明,优选出的TJ1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和耐温稳定性,水动力学半径与油层孔喉特征具有较好的配伍性,流动性能较好,适合低渗透油藏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此类聚合物现场适应性较好,注入压力平稳上升,实现了顺利注入,形成了有效驱替,采出井见到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阶段用量86mg/L·PV,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预测最终可提高采收率5.1个百分点,说明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油技术能够实现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
2025年08期 v.30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党兰兰;
M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挖潜难度大,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开展了调驱技术试验。当调驱剂注入后压力上升较快,允注压差不断缩小,造成注入段塞浓度及配注量上调难度大,影响方案执行率及区块整体效果。为保障调驱区块持续平稳有效注入,实施调驱注入井降压解堵措施。调驱前空白水驱阶段,注入压力较高的井采取压裂解堵措施。对于注剂初期压力快速升高的井,应用大排量洗井方式降压,平均单井有效期47天。随着注剂时间延长,洗井效果逐渐变差,应用氮气负压气举解堵措施,洗井时返排量小的井效果较好。对于氮气气举解堵效果较差的井应用缓燃气体造缝解堵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期达到94天。注入后期药剂注入体积较大,整体注入压力较高,应用低成本措施效果较差,为此采取大规模压裂方式进行解堵,有效期可达252天,但成本较高。
2025年08期 v.30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